無論過去多少年,也無論多少人到訪,河間驢肉火燒總是作為游人之念,不辱使命地為這座已有2700年悠悠歷史的古城代言。之所以河間驢肉火燒廣受歡迎,是因為選用肉質細嫩的好食材,以及久遠傳承獨特的加工方法,火燒色澤金黃,層次松軟,酥脆鮮香,使其成為了久負盛名的地標性美食。
任何美食抑或文化的形成,都與當地風土有著緊密的聯系。十余條河流穿境而過,是自古河間命名的由來。這里湖塘溝渠星羅棋布,氣候宜人,曾引來西漢大儒毛亨在此悠然避世,又設館講經,才使得《詩經》中“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”這樣溫潤的句子,得以應景而立,從此流傳千古,生生不息。這里優越的地理條件,不僅適于文化的傳播。她淺水輕流的河灘,波光瀲滟的湖面,明艷充足的光照,青綠秧秧的田野,更益于萬物的生長繁殖,自然也成為了萬千驢兒戲水、追逐的天堂。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這句詩經中家喻戶曉的的句子正是描述的河間當年的景象,蒹葭蒼蒼,放眼望去蘆草望不到邊際,這些根系含糖量極高的蘆草正是毛驢的最愛,這就是驢肉火燒的發源地為什么是河間的重要一環。
在河間一帶,流傳著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。如張果老解饞殺坐騎,劉秀走國吃火燒,唐太宗殺驢煮秫,乾隆御筆蛤蟆吞蜜等,但是張果老為解饞把自己騎的毛驢殺了吃畢竟只是一個神話故事,唐太宗殺驢煮秫在太平廣記上也有清晰記載,發生地點實為訛傳。正史上記載最多的還是“王郎趕劉秀”的相關故事。
公元9年,王莽廢漢孺子劉嬰,自立為帝,改為新朝。在隨后的十余年間,引發了群雄并起,紛紛反抗新朝殘酷統治的激烈斗爭。也是在這場對抗的風潮里,南陽豪族劉縯、劉秀兄弟亦聯合宗親、家丁數千人豎起義旗,加入了綠林軍。
公元23年,劉縯率兵破宛城(今南陽),并定都于此,擁西漢皇室親族劉玄為帝,復興漢朝,改元“更始”。同年,劉縯、劉秀又于昆陽(今湖北葉縣)大敗王莽主力十萬,誅殺主將王尋,自此二人軍中聲望大增。雖同為漢室皇族之后,但權力之爭,使得劉玄有忌于劉縯威名,遂借口殺之以絕后患。旋而再安撫劉秀,封平虜大將軍,令其出征河北。劉秀是何等聰明人,他深知帝王權術間的詭計,面對喪兄之恨,也唯有憤而不發,隱忍著,還要表示出對劉玄恭敬與效忠的姿態。
自古胸懷天下的人,盡管淪落草莽,一舉一動也皆是英雄的氣概。劉秀所到之處,無不是揮動著廢除苛政,考察吏治,平遣囚徒的大手筆,在漸漸迎來天下歸心的同時,更有南陽名士鄧禹千里尋主的垂史佳話,一路追至鄴城,向劉秀分析天下形勢,并勸他代劉玄而自立。
當劉秀兵至邯鄲時,當地術士王郎,詐稱為漢成帝劉驁私子,名劉子輿,伙同趙繆王劉林與當地豪庭李育、張考等謀策清除異己,踞燕趙而自稱天子,瞬時古趙國以北,遼東以西大片州郡紛紛響應。
轉戰四方,畢竟淪落他鄉之客。至更始二年(公元24年)正月,劉秀率殘兵被逐于薊城(今北京)一帶,廣陽王子劉接竟懼王郎新盛,不顧同宗之親,于城內外展開圍襲,致使劉秀進退失據,在饑寒交迫中野餐露宿,偽裝成王郎使者,星夜南逃數百里到河間就食。至赤塔村,又被敵軍圍困而九死一生。在這里,有義犬救主,劉秀為感念其恩修塔紀念的傳說(赤塔村名由來),也有當地好兒郎韓驍順大義相助,使劉秀日后成其霸業的傳奇。
韓驍順本是村中窮苦人家,父母雙亡,孤然一身,曾流亡胡地尋謀生路,后無功而返,只得寄人籬下,靠為村中富戶養驢為生。這里臨近詩經故里,水源充沛,草木豐美,自然是驢兒生長的沃土。那日韓驍順晨時打草歸來,路遇狼狽至此的劉秀,這位曾在起義初始騎牛上陣殺敵,日后被稱為“牛背上的皇帝”,此刻卻也丟掉了坐騎;那追隨他揭竿而起,威震天下的“舂陵軍”,一路殺來,此時也已折損殆盡了。韓驍順大義至此,見到落魄不堪的劉秀,僅輕言間,即投以對久聞大名英雄的傾慕與傾盡所能的幫助。他遂潛入富戶家中竊驢宰殺。
由于秦漢以前,國人主食多為湯餅或蒸餅,不適于野外炊事,亦不宜與驢肉共食。韓驍順曾入胡地,善做胡餅,據《后漢書》載:“靈帝,好胡餅,京師皆食胡餅。”由此可見,胡餅的香酥可口,不僅日后使漢靈帝喜歡,尋常百姓也都爭相品味。由于胡餅便于攜帶,且適于夾卷與肉同食,對于饑餓之勇,想必就更是難嘗的美味了,這也便是今日驢肉火燒的最早雛形由來。
不久,劉秀行蹤即被察覺,韓驍順隨其奔蕪蔞(今饒陽東北)、下曲陽(今晉州),過滹沱河,至信都(今冀縣)。走投無路之際,幸得信都太守任光出城相迎,隨后昌城豪族劉植、劉喜兄弟率數千賓客子弟歸附,宋子(今趙縣北宋城)大姓耿純也率宗親家奴前來投奔,至此劉秀兵力大增,于是一鼓作氣北攻中山,拔盧奴(今定州),移檄邊郡,出擊邯鄲。
2
真定王劉揚聞訊,攜眾十萬歸附劉秀,并將外甥女郭圣通嫁給劉秀為妾(世稱“光武郭皇后”)。劉秀大婚之日,又是戎馬倥傯之場,大英雄,沒有紅袍披掛,唯有盔甲束身,不可百桌筵席鋪開,唯可遵韓驍順之法,驢肉與胡餅同食。這里追隨劉秀血雨腥風中拼殺的將校,多是韓驍順的河北鄉親,故此飽餐風土家鄉的味道,自然有助于士氣大振,也改變了劉秀與王郎之間的實力對比。隨后,劉秀領兵攻元氏、房子,南入趙界殺王郎將李惲于漢縣(今隆堯西),北進薊城殺王郎大將趙閎,連克涿郡、中山、巨鹿、河間、清河諸郡,直至破邯鄲,斬王郎。
公元25年6月,已是“跨州據土,帶甲百萬”的劉秀在河北諸將擁戴下在鄗(今柏鄉縣東北固城店)稱帝,改元建武,自此蕩平群雄,逐鹿中原,終于鼎定一統,開創了200年東漢王朝的基業。劉秀也因感念韓驍順救駕之功,封其太宰令,秩俸六百石,佩銅印,系黑綬,凡掌國祭祀時饌具。
這是在河間流傳甚廣“王郎趕劉秀”的故事。可能是因為這名字顯得漢光武帝太過狼狽,又因劉秀建立東漢之前曾被封為“蕭王”,于是“蕭王走國”便成了故事的雅稱。
千百年來的朝代更迭,滄桑巨變,有豪杰輩出,也有往事沉淪。當年沒有成為豪杰的韓驍順卻開啟了一方名吃的沿襲與傳承,造福于了中華大地的萬千群眾,也為典雅秀美的古韻河間,除創造了豐富歷史與文化外,又增添了一道引人垂涎的色香味,以獨特的底蘊,招攬著四面八方的游客,這便是驢肉火燒的前世今生……
兩王爺逗富改良驢肉火燒
有一本名為《洛陽伽藍記》的古書,該書作者楊銜之是報以“修書立傳”的本意來記述北魏都城的一千余座寺廟。可沒寫幾頁,除介紹了一位死而復生的尼姑和幾位奇人異士外,便筆鋒一轉,跑題似的描繪起了上層權貴生活的精彩片段。
書中介紹,北魏拓跋氏在一統北方后,為穩定政治局面,于公元495年由平城(今山西大同)遷都洛陽。就是在這南北朝劇變的年代,不過剛顯稍許的太平,膽大的皇親貴胄便開始了如碩鼠一樣瘋狂地聚斂財富,哪有閑暇再去顧及百姓的疾苦。楊銜之以“擅山海之富,居山林之饒;爭修園宅,互相夸競”區區幾字,來暗諷當時權貴階級的窮奢極欲。其中,“河間王”元琛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。